2021 有庠創新論壇-校園公益講座<師大附中>
發佈日期:2022-01-10
培育創新思維,走出斜槓人生
身為一名醫師科學家,同時在大學授課與指導研究生,這是何種獨特的職涯?超人等級的斜槓人生,以對科學研究的熱情為動力,更需要創新思維的支持,遠東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創新論壇,透過校園線上公益講座為未來人才們送上練功秘笈。
驗證已知 探索未來
長期關注科技與青年發展,遠東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自去年起走進高中校園,希望將科普教育向下扎根,今年則改採線上直播講座形式。2021年有庠創新論壇第二場由第18屆有庠科技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向師大附中同學獻出他的首場直播演講。
於國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修習醫學課程含臨床訓練後,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生物化學與免疫化學博士,受過東西方科學訓練的謝世良給高中生許多啟發性思考,舉內省佛像及追求無限蒼穹的太陽神為例,說明東方學生認真背誦課本求答案,西方學生習慣自教科書中找線索,提醒大家研究始於邏輯思考。
他以自己所發現發炎時至關重要的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為例,說明做研究的人自教科書所提供「過去做過的事」為基礎,提出假設後加以證明,進而解決問題發展抗體。
想像與創造 點燃科研精神
早上七點半開醫院晨會、八點起照顧病人、下午四點後回實驗室與學生討論研究…日復一日,謝世良的醫師科學家超人日常直至2013年轉任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後告一段落,臨床帶來樂趣與實務經驗,但新藥開發對人類有更多助益,讓謝世良義無反顧全心投入。
科研有熱情支持,更需想像力與創造力—牛頓或賈伯斯都是發揮此特質而改變人類文明的代表,謝世良說科學沒有完美答案,即便書本也會出錯,只有抱持懷疑、提出想法進而做出結果的主動學習才易於產生創新觀點與新理論,這正是科學進展的動力。
奠定科學實驗研究正確觀念與精神的啟蒙老師也很重要,回想高中時期對醫學與其它學科認知相對破碎,謝世良很感念葉名焮老師那二年教導,為科研工作打好底子。他認為高中不妨多摸索嘗試,從中找出自己的夢想,及樂在其中不覺得辛苦的事物。
掌握新知,不怕AI搶工作
搭配Slido即時互動供收看直播的學子們隨時提問,講座引發一波不輸臨場的踴躍發問。有同學好奇成為醫師所需人格特質,謝世良引用英國人的幽默名言,「只要勤勞、不太笨拙、很自律就能當醫生。」不過,樂於助人,願意為病人付出才是勝任醫師的決定性因素,不論全職臨床醫師或醫師科學家,今日醫學院的專業職涯非常多元,只要有「做得快樂,不以為累」的熱忱就有大展長才的空間。
進入醫學研究領域的科技能力準備是AI時代下的關注焦點,也是許多同學們倍感焦慮的大哉問,直言連手術開刀都可由達文西手臂代勞,能更精準快速解讀資訊的學科皆會為人工智慧毫不留情地取而代之,謝世良鼓勵同學們保持追求最新知識的習慣,因為現在看來的大熱門,到畢業時早已落伍,有能力掌握新領域的動態趨勢,英文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利器。
謝世良建議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偏重背誦找現成答案,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及判斷力的養成—以懷疑的精神提出想法,從發展思考過的主見建立自信,透過分組學習,找出自己的特色與能力發揮到極致,人生就能精彩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