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有庠創新論壇-校園公益講座<北一女中>
發佈日期:2022-01-10
探索未知的能力 未來走得更長遠
讓15歲的高一生去想像大學畢業、出國深造、進入專業領域實際解決問題,改變社會的人生歷程,是如此遙不可及;然而每位走過這趟旅程的頂尖科學家們都曾經少年十五二十時,遠東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創新論壇橋接起跨世代的青少年對話。
未知無限大,科學最是迷人
20年來,遠東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舉辦「有庠科技獎」致力於新興科技領域人才培育,去年以線下論壇的形式深入高中校園,為新世代導入科技與科學新思維基礎,今年因應疫情改以社交媒體全程直播,持續推動科學教育向下扎根。
2021年有庠創新論壇由第18屆有庠科技獎得主,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林麗瓊博士打頭陣,與北一女中高一學妹們直播對談。憶起課業與體育並重的小綠綠生活,林麗瓊印象最深刻的是儀隊與合唱團這些「不務正業」的排練時光,藉由參與這些活動養成團隊合作的好習慣。
深為科學探究未知的迷人所折服,在科學領域廣泛下,林麗瓊則以刪除法決定想從事的科學領域,首先雖不討厭生物,青蛙實驗卻讓她毫無熱情可言,另又不愛化學,因此剩下數學與物理可選,最後因同為小綠綠的四姐熱愛物理以第一志願考入臺大物理系作了榜樣,於是追隨四姐腳步,就讀臺大物理系。
學習引發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
先後就讀臺大與哈佛這兩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在實驗室中可遇見許多老舊儀器,面對這些儀器,林麗瓊看見一世紀多的科學進展,也從儀器操作、排除問題中鍛練出解決問題的科研態度。
此外,實驗室也是林麗瓊創新思維的起點,研二時向老師請教如何表述新轉晶(Rotating Crystal)現象,老師則透過反問是否有興趣「玩」新題目來啟發林麗瓊深入探索新問題的興趣,後來她發表關於「轉晶」論文推翻當時教科書對結晶對稱現象的定義,並從中學到「問一個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的科研精髓。最後在好奇心使她持續探究下,在一個週五午後以紙本發展出晶體紀錄座標的方式於十天完成該研究論文。
畢業後林麗瓊獲聘至GE研究總部工作,將所學應用於實質問題,例如林麗瓊與團隊找尋替代材料,用以解決工廠生產線為穩定燈泡強度及亮度而加入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輻射污染,不但讓公司免於鉅額罰款,也對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以科學善盡社會責任。
施展科學家的魔法棒
林麗瓊從物理學者成為材料科學家,一路上曾純粹因好奇心驅使下進行問題研究,點出就像在愛迪生超過千個發明中,最後才以電燈與發電機徹底改變人類文明一樣,許多科學研究皆是從未知開始,經歷不斷的嘗試與挫折,最後探索出成果。現今GE研究總部仍擺放著愛迪生的書桌,及其研發用過的燈座,以彰顯其科技研發的精神與科學工作者的努力貢獻。如今林麗瓊持續著眼於對人類社會產生衝擊的問題,希望未來能以先進奈米材料來解決,透過科學手段像魔法師一樣巧妙地達成減少碳排放目標,讓整個社會能夠永續發展。
過往不同學科彼此不交流,如今跨領域、跨單位乃至跨國以成就更大的學術能量是常態,林麗瓊認為在高中與大學期間,先透過扎實基本科學相關學科的基礎訓練,後續至研究所階段,仍有許多機會探索不同領域,如材料與光電等,來使個人未來發展更寬廣,但若明確知道興趣也可以順著性向走,莫一味追求熱門顯學,「你喜歡的可以帶你走得更遠。」同時也須保持自學自修的習慣以吸收熱門新知。若還不確定特定興趣,選擇一所大型綜合大學,或特殊選才管道,從中探索個人所嚮,並同時養成不斷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最後林麗瓊以挺立卻易折損的大王椰,及看似很多分株卻札實穩重的榕樹為例,勉勵未來高中生們發展多樣性與團隊合作,同時不妨想像可以像翱翔天空的老鷹看得高望得遠,而飛燕則更好,受傷有同伴陪伴,領頭者會換,但人字形隊始終能漂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