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壇作為有庠科技獎歷屆得獎者與年輕學子的交流平台,透過實際行動將科學教育向下扎根,落實基金會「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的重要理念。
搜尋歷年名單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興趣,不一定是一見鍾情」張耀文教授在國中的時候就立志成為工程師,並且以拿到博士學位為目標。這個堅定的想法來自一個簡單的信念,張教授希望未來在求職的過程,不會因為學歷不足而受到限制。張教授對於攝影有極大的熱情,因此最初在選擇領域時的首選是「電腦繪圖」,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投入了「電子設計自動化」的課程。最初張教授對於陌生的領域也有過徬徨,然而在指導老師的循循善誘與同儕的交流之下,慢慢培養出興趣。透過自己的經驗,張教授鼓勵所有學生,「保持熱情,熱愛自己投入的事情;勇於求助、學習合作,一群人可以讓你走得更遠。」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高一的生物課,譚澤華教授被顯微鏡下的世界深深震撼,從那刻起,他便立定要成為科學家的志願。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譚教授先在貝勒醫學院獲得了終生教職,後來接到國衛院院長的邀請。本著回饋社會的想法,譚教授決定回到國衛院發揮所長,提升台灣在免疫醫學的水準。從事研究多年,譚教授分享始終能夠堅持初心的原因,「透過研究幫助病人、開發新醫療方法,這個利他的精神對我來說很有意義。」也因此對於正在探索未知的高中生,譚教授建議「先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然後透過它們找到人生的價值,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學院院長暨終身講座教
「我沒有徬徨過,我總是想著『一定有機會』」「我的求學歷程就是一路都很努力」,這是王蒞君教授求學階段的自我評價。雖不是出身富裕的家庭,但王教授的底氣來自「非常努力」,他認為只要全力以赴,必定會有機會。從未在求學階段懈怠的王教授,最終獲得了獎學金,順利在國外留學。求學過程中,除了認真學習,王教授也提到了在高一時為了籌學費,和同學一起在夜市擺攤的經驗,他以此鼓勵同學「多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尤其正值摸索未來、探索興趣的同學,與其聽從別人的建議,更應該花時間跟自己對話、認識自己,最後王教授鼓勵同學,都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做最好的自己就對了」。
國立成功大學牙醫學系暨口腔醫學研究所講座
「以前走過的路,會成為未來人生的養分」謝達斌教授從小接受各種教育時常參加科展,同時也接受美術、音樂的薰陶。全能教育奠定了他未來跨域研究的基礎,而看似與光電、醫學無關的美術,也成為他在牙醫學上最強大的優勢。「牙醫蠻有趣的,我們有很多課程需要畫出牙齒的形態、骨頭、肌肉,要練習雕石膏、做齒模,因為以前的一些訓練,我在這些方面大概是全班最好的。」謝達斌教授認為,興趣可以自然的發展,每個不同的嘗試或經驗,都會為人生帶來不同的影響,謝教授提醒同學,「不需要特別設限自己」,因為時間到了,你會發現以前所走過的路,可能會帶給你後面的人生的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