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專訪(資通訊科技類)–國立臺灣大學 陳良基名譽教授
發佈日期:2025-10-15
從晶片到AI,引領台灣科技的想像力先鋒
在台灣半導體與資訊科技的發展史上,陳良基教授是一位難以忽視的先驅。他的名字總是與創新、突破以及對未來的深刻洞察緊密相連。他是台灣第一位本土電腦輔助設計博士(CAD),到引領台灣踏入人工智慧時代,他的學術生涯與人生故事展現了一種獨特的節奏:以好奇心為起點,以研究為橋樑,最終轉化為國家科技進程的重要推手。這既可說是一段關於遠見、實踐與社會責任的故事,也是一段屬於台灣的科技創新史。
1986年,陳良基完成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博士學位,當時的台灣正全力投入半導體產業,他是當時炙手可熱的人才。1988年他進入國立台灣大學任教,深切感受到台灣與國際前瞻技術的差距,下定決心要找到新的方向。他不僅想設計工具,更想真正打造出能影響日常生活的晶片。這樣的思維,成為他後來所有研究轉折的基礎。
這項探索的起點,竟然是從「玩遊戲」開始的。陳教授回憶,他與學生們都喜歡打電動,遊戲畫面涉及大量的圖像處理。他半開玩笑地說:「做研究很痛苦,至少這個題目自己還想玩」。在全球第一個JPEG壓縮標準尚未誕生之前,他的團隊便率先投入數位影像處理與影像壓縮技術的全新領域。這個決定大膽卻極具前瞻性,也體現了他所秉持的理念──「國際卓越,在地價值」,要讓台灣的研究成果同時在國際被看見,又能實際支持本土產業。
在當時,數位照片與影像的檔案容量龐大,傳輸與儲存都面臨挑戰。陳教授看準了晶片設計能承擔複雜運算的特性,堅信這是突破影像技術的最佳舞台。在晶片中整合演算法,他帶領團隊設計出能顯著提升處理速度與畫質的系統,深受國際肯定。2010年,他獲得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TWAS),頒獎者特別強調他對全球視訊系統發展的重要貢獻。當數位影像市場剛開始發展,「幾乎全台灣只要能夠提供數位影像和技術,全部都是台大實驗室出去的,」陳教授笑著說。
「台灣要站上世界的舞台」,陳良基沉著說出這句話。2001年,他受邀加入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技術委員會,成為台灣第一位受邀學者。該研討會被譽為「晶片界奧林匹亞」,能在這個舞台上發聲,在在肯定了這位科學家的學術成就之於國際的影響力。他的研究團隊更五度在該研討會舉辦的晶片設計競賽中獲獎,讓台灣年輕學生能與柏克萊、麻省理工等名校學生同台競技,寫下歷史。因為他的推動,過去台灣在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中零論文,短短幾年間躍升為全球前三大論文發表國,讓世界看見了台灣晶片研究的能量與實力。他擔任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期刊的編輯長達18年,曾主持多媒體架構技術委員會,引領全球技術的發展方向。他於2001年榮獲「IEEE Fellow」,是台灣當時最年輕的會士,以表彰他在視訊編碼系統演算法與架構設計上的卓越貢獻。
陳教授始終走在科技的前端,不斷為產業注入新的能量。他的團隊開發出許多具里程碑意義的晶片;2010年,他們打造了全球首顆支援4Kx2K解析度的3DTV多視角編碼晶片;2011年,推出國際上第一顆3DTV機上盒整合晶片;2012年則以「矽腦」計畫成果,在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發表了首顆模擬人腦皮質運作的新皮質演算視覺晶片,象徵台灣正式跨入人工智慧晶片研究的新階段。
人才培育與生態系建立:「農田」哲學的實踐
然而,他最重視的從來不只是技術突破。陳教授深知,再優秀的技術也需要人才和完善的生態系統來支持。1989年,他協助國科會建立了「晶片實現中心」(CIC),解決了學校實驗室無法製作複雜晶片的困境,為國內師生提供了「即戰力」的IC設計實作環境。至今,晶片實現中心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最堅實的人才實戰訓練基地,每年服務數百位教授、影響數千位學生。
他以「農田」比喻科技研發,「如果我想像自己在經營一個農田,未來要有好的收成,整個農田的水路、養份要夠,要讓作物順著一個路徑去生長,而且還要有耐心地突破一些障礙才行,」,這位15歲前都要下田為農活奔忙的科學家說道。就是這種務實而長遠的視野,讓他從打電動開始,一步一步經營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培育出源源不斷的半導體人才。
這位科學家被譽為「技轉王」。陳教授成功協助近百件技術移轉,甚至促成兩家新創公司上市。他的實驗室曾提供惠普所需的JPEG技術,直接推動了數位相機產業的發展。他的研究成果一次次轉化為產業價值,為台灣企業打通技術升級的瓶頸。這種將學術成果落實於產業的能力,使他在學界與產業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展望AI時代:想像力與人類使命的再定義
陳教授擔任科技部長期間(2017-2020),以「小國大戰略」的創新思維,高舉AI是台灣科技產業新未來的大旗。他積極編列經費,成立AI創新研究中心,並建置台灣AI雲端平台(TWCC),使台灣順利成為全球AI重要的運算平台提供者。
面對AI時代,陳教授深刻思考著人類的未來和教育。他強調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在台大,他創立了「蟲洞」實驗室,鼓勵學生不要停留於現有知識,而要去想像未來的世界。他也推動「創意創業學程」、「台大車庫」和「台大創新設計學院」,激勵學生將天馬行空的點子付諸實踐,挑戰未知。
陳教授認為,當AI能夠處理大量的知識,人類的競爭力將不再是知識的多寡,而是「領悟」與「體會」。他提出,教育應讓年輕人去探索「我在這個世間上的生活意義」,鼓勵他們做「人」,而不是「數位時代的機器人」,去創造AI無法創造的價值,去幫助人類突破未知的困境。而他對自己的期許一向樸實卻深刻,「做社會上有用的人,幫助所有到我身邊的人。」
陳良基教授的人生故事,是一部充滿遠見、熱情與實踐的科技創新史。他不僅為台灣奠定了半導體與數位科技的基礎,更透過人才培育與政策規劃,持續為未來開路。在快速變遷的科技浪潮中,他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科技競爭力,不僅來自技術本身,更來自不斷探索未知、敢於突破的勇氣。對讀者而言,這既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啟示。
